学院新闻

院友寄语|梁韶晖教授——情系母校,难忘师恩

来源 :基础医学系    发布时间 :2020-04-30    浏览次数 :4923


梁韶晖教授

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现任温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病原生物学教授,主要从事病原和宿主互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10项;在 Parasites & Vector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

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主编或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5本,参编教材11本;获2019年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入选2019年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温州市“551人才工程、温州医科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温州市第五届师德楷模奖;兼任浙江省高教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专委会副主委,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委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和《热带医学杂志》编委。 

情系母校,难忘师恩

回忆我读书的时候,基础医学院还在湖滨校区,读硕士的时光大多数都在做实验,平时的生活都很忙碌。最难忘的事是有一天下午,全实验室的师生环绕西湖(从湖滨、白堤、苏堤回到湖滨)走了一圈,大概走了4个多小时,难得全实验室的老师同学放松了一下午,是我在杭州读书期间唯一的一次环湖全程走。

我的硕士导师严杰老师,他指导学生很认真,要求也很严格。湖滨校区旁边的小巷子里有很多小吃,严老师和我们没时间去食堂时,都会去小巷子里买一盒炒面在办公室吃。这个场景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经常会怀念在母校的时光。浙江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时,我回到了浙江大学新校区。我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这次回到母校对我来说有双重含义,遗憾的是湖滨校区的老楼已经找不到了,当初的实验室和以前住过的招待所以及充满回忆的小巷子也都随着城市的变迁改变了模样,非常可惜。

 科研从易到难,脚步从浅入深

90年代我们读本科时,科学实验还做得比较少,主要以上课为主,刚开始发的文章也都是中文期刊,还没有接触SCI论文。毕业论文做的实验也比较简单。

在研究生期间才开始正式接触科研,接触SCI论文,学习到了前沿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

严老师当时从国外回来不久,系统的科研训练和严谨的科研思维的形成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鼓励我们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和SCI论文的撰写和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拥有了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工作之后都是自己去找目标,找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和在学校时做一个项目的小分支有明显的不同。同时需要自己去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大多数人在学校会面对毕业以及发表论文的压力,其实工作后还会面临考核等各种压力。而在研究生期间学习得到的一切让我很从容地面对这些困难。

学知识,重品德

大学生的培养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综合能力的强弱,以及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现在有些课堂只是在灌输知识,有些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对这些同学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本科阶段应该开展更多的讨论式学习,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被动接受的知识可能当时会被记住,但是很难活学活用。所以有时候大学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在工作上并没有比成绩中等的同学更出色。这提示我们要更注重同学综合实力的提高。

除了学习的能力,还要注重“德”。“德”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品质道德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情商在学生以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院友寄语 

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每个人成功与否在于自己怎么去看待成功。不是有多大成就就是成功,或者是赚了多少钱才叫成功。成功在于你怎么来看自己,也就是你对自己的定位。如果自己的目标或者是对自己的定位实现了,那就是成功了。不一定要和别人去比,这样比是无止境的。自己给自己设定成功的参照物,如果达成心中的目标就是成功。

学弟学妹们,抓住在学校这几年美好的时光,多去体验去经历各种事情,尽量拓展自己的接触面。不仅仅拘泥与实验室的任务,要多和校内校外的人沟通。特别是硕博期间,学术交流尽量多去参加。期待你们有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