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基础医学2020 > 党建思政 > 党员之家

导师专访 | 张进:博观而笃志,情钟以致远

时间:2022年12月04日 访问次数:2057

20221204202530.png

张进,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双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中心/良渚实验室核心PI。

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2-2017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工作。2016-2017年担任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公司科学家,负责建立iPSC新药靶点发现平台。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基因调控网络与代谢网络相互作用对细胞命运的影响,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免疫细胞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

近五年在干细胞相关领域文章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Cell Stem Cell, Cell Metabolism等国际权威等杂志。曾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作为科学创始人创办通用性免疫细胞治疗企业赛元生物,已完成亿元融资。

近年来为十多名竺可桢学院的学生的SRTP、大健康领域创新创业大赛做指导老师。2022年6月,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十佳导师。


“年轻高大,感觉会有距离感” “很温润儒雅的人”,这是张进老师的学生们对他的第一印象。随着了解逐渐深入,他们发现张老师风趣爽朗,平易近人,非常关心学生需求,还会带学生一起去爬山。清秋的早晨,凉风如许,步道通幽,竺院全媒体的记者们在良渚实验室见到了张老师。张老师的和善如春风般消融了记者们心中的紧张,他不仅主动询问大家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情况,还回忆起了自己青涩而精彩的大学生活。在轻松的氛围之中,张老师和记者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步履弥坚科研路

“选择科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摸索的过程。”张进老师如是说。他的母亲是初中生物老师,在他小学时就时常从图书馆带回画册,其中有恐龙,也有古海洋生物。这对孩提时代的他而言无疑充满乐趣,对于生物的好奇与憧憬也在一册册绘本之中萌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走入千家万户,初入大学的张进老师和很多人一样,在此浪潮的影响下选择了生物医学专业。然而热潮背后是“想出成绩就得愿坐十年冷板凳”的现实,对职业发展的迷茫使许多人选择了放弃,张老师的一路坚持更弥足珍贵。

二十一世纪初,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属于非常前沿的领域。攻读博士期间,他三次拿到了加州政府用于支持干细胞研究的公募基金。在干细胞研究中,张老师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读完博士,他选择继续深造,申请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这是我人生中非常有价值的一段经历。”事实上,张老师所在实验室走在干细胞研究的世界最前沿,是全世界首先发表人类多能干细胞的诱导重编程技术的四个实验室之一。不仅如此,他的导师还任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是全球最顶尖生物医学学府的掌门人;这为张老师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接触最前沿技术的契机。也是在这个阶段,他确定自己是真正想深入该领域,愿意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情。在国内科研环境日新月异与对祖国母校眷恋的双重推动下,张进老师回到浙大任职。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往哪个港口,那么从任何方向吹来的都不会是顺风。然而,只要认真对待面前的每一海里,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终究会抵达自己的理想海域。在人生初期就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是一种幸运,而更多的人则是和张老师一样,在求索的过程中才慢慢明确方向。有人懵懂随大流,有人遇见逆风便言弃,但从未知到清晰,张老师始终坚定。张进老师认为,对科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二:

其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谈到学生们对“科研靠天赋”的顾虑时,张老师则认为,每个人对天赋的定义不同,灵感智慧是一种天赋,好奇心是一种天赋,快速学习的能力是一种天赋,刻苦钻研,沉浸其中也是一种天赋。科研的大门为每一个踏实求是的人打开,不适合科研的是那些做事浅尝辄止,爱走捷径,不愿钻研的人。

其二就是坚持和积累。格拉德威尔提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无论在哪个方向深耕,只要经年如一积累坚持,终将从无闻中淬炼出不朽,从迷惘中走向曙光。

20221204202600.jpg

张进老师接受采访

张老师投身的领域——干细胞研究对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基础医学研究成果或许不会在当下显现,但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迸发出巨大的转化价值。关于干细胞的应用,其一是药物筛选,其二是细胞治疗。后者现在发展地更加蓬勃,如用干细胞治疗代谢疾病,免疫疾病等。张老师的实验室也正在做以干细胞作为源泉分化成免疫细胞,用基因编辑“装配”可以杀灭肿瘤细胞的“武器”,让细胞作为运输载体消灭肿瘤。这些都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希望实验室做出的成果能真正实现转化,运用在疾病治疗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张老师说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经过时间长河的千淘万漉,赤金般的热爱才弥加坚定。如今实验室已走过近六年,张老师越发感受到自己当时选择的正确。今年,张老师也被评选为竺院十佳导师,对于教育引导选择他实验室的学子,他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期待。


木铎金声化春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教师也是本职,不会一味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视教育工作。教学相长并非空话”,谈到导学关系时,张老师这样回答。从教学备课过程中对知识的梳理与整理,到表达时技巧与逻辑的强化;从师生互动答疑要求的知识更新,到课堂中可能迸发出的灵感,他认为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而被问及希望能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时,张老师没有任何犹豫地回答:热爱的传递。“我觉得我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还是可以起到感染作用,让我们的实验室氛围越来越好,也让每一个人慢慢找到心中所爱”,谈起实验室的点滴,张老师的眼里都浮现出更浓的笑意。对他而言,热爱不止于实验室的方寸天地,而是全身心的沉浸和着迷,早已成为生活无法分离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在此片可鉴冰心的感染下,张老师的实验室无疑是梦想起航的良港。“我们的实验室是具有感染力的,不管你走进这里时是否还怀着迷惘,它会带给你力量。不会要求几点来几点走,也没有多久出成果交报告的硬性指标”,在张老师看来,内生性的原动力比技巧性的指导更有价值。

20221204202608.jpg

20221204202615.jpg

张进老师和同学们

同时,张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他还专门开过暑期学校——做(实验)、说、读、写,“我们的学生做和读都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表达的突破。”为了有意识培训学生写的能力,他的实验室每个月都有英语写作训练;但同时,他也会因人而异调整训练的字数与频率,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实验室每周召开的组会也特别注重让学生表达,由两个人讲实验进展,一个人分享最新发表的前沿研究。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张老师不愿由他来唱独角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边想边说。“除了内容,首先你要敢于表达,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这也是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

“半开玩笑地说,我当然期待成绩好,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来到我实验室”,张老师提到了实验室来自竺院巴德年班的薛迪烜同学。本科生或研究生刚进实验室时会参与写综述、阅读总结paper,在任务分配中,薛迪烜凭借出色的能力特别是英语水平,成为了综述的汇总人。现在这篇文章正在一个影响因子二十多分的杂志审稿,“在本科阶段作为一作能够发表这样档次的文章可以说是非常outstanding”张老师赞许道,“这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她展现出了实力,我很愿意去给她一些好的机会去发挥,去获得成果。”一般在实验室里,本科生优先级有时不如研究生高,但在张老师面前,从来都一视同仁。张老师时常会和学生们进行小组的或者一对一的讨论,只要展现出足够的能力,完全可以承担独立的项目,最后发paper。“当然,竺院学生的智商和勤奋都无庸置疑,但做科研更重要的是热爱与投入。”张进老师建议想在医学研究领域深耕的同学要多读文献,多跑实验室,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学习;除了沉心静气俯首书桌,更需坚持所爱自我驱动。只有把根深深扎稳,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立定潮头,绽放华彩,奔赴理想的彼岸。

20221204202622.jpg

张进老师在实验室指导薛迪烜


“期待遇见精彩的你。”面对镜头,张老师微笑着送出了祝福,良渚的阳光在他周身降落,仿佛也同样期待着下一个关于热爱与坚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学长学姐Q&A


叮叮当当~学长学姐Q&A来啦~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来自巴德年班的薛迪烜和廖栩烽,一起来听听吧!


Q1:为什么选择张进老师?学长学姐有什么选导师的tips吗?

A1:我对张老师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并且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学姐也告诉我老师和实验室氛围都很棒,就决定尝试。

A2:大家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上查看老师的研究方向,主动给老师发邮件,也可以约老师交流。


Q2:对于新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而言,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验室呢?

A1:首先是良好的沟通,它能让我们更快进入科研方向;然后是持之以恒,生物医学类的实验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最后就是要主动,抓住机会表现自我,提升技能。

A2:一句话总结就是靠自己。我们专业里的学霸就是多看文献,多动手多提问,要有自主探究的意识。


Q3:导学关系中老师给你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追求上进和保持自信。在写综述的过程中,张老师鼓励我主动联系一些业内的佼佼者,最后专家也同意了。在修改的过程中,对方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我内心其实有一点挫败感,但是张老师说严要求就是对方的风格,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