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研思维,享受科研过程|与王青青教授之约

来源 : 基础医学系     发布时间 :2020-12-04    浏览次数 :1831

1130日中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本学期第三期教授有约系列活动在学院咖啡厅举办。此次教授有约活动邀请到的嘉宾是免疫学系教授王青青。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青青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就本科生和硕士新生而言,做科研不必急于求成,一心想着去揽一些小项目或者按部就班地做大量试验。因为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发表文章不是培养人才的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需要明确此时学习的重点——科研思维的训练。首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可以通过熟悉教科书、阅读权威综述、与导师及实验室前辈交流、粗读和精读文献等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一定的科研敏锐性和判断力。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个研究怎么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具体地“操作”了什么protocol。科研路漫漫,通过严谨的科研训练后获得的独立科研能力是未来科研生涯的基础。

对于进展了几年科研学习的研究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困难和失败是常态,也知道科研存在很多未知数。有些困难是技术上的,这种困难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尝试突破的。还有些困难是科研进展的不顺利,也许是课题停滞不前,甚至结果与设想相反。这时候就是最考验你,也是最锻炼你能力,会让你得到更多成长的时候。要多和导师及团队成员讨论交流,或寻找一些可以共同讨论问题的老师或团队进行交叉合作,跳出自己的圈子,突破自己的框架,很可能会受到意外的启发或产生新的契机,很多伟大的发现就源于意外的结果。如果你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储备和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很可能就会在“偶然”中获得“必然”的成功。

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研究生,王青青教授谈到了两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是保持和享受对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其次是不断精进达成目标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探究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对于基础医学而言,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几乎没有学科界限。未来学科发展中,交叉融合是最大趋势,多学科交叉能帮助研究人员解决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