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崛起,落实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来源 : admin     发布时间 :2010-10-29    浏览次数 :20515

------关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改革开放30余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应运而生,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有序的法制,先进的文化……这无疑是骄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一些列战略计划纷至沓来,切实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摘录自期刊杂志以及网站的一些资料。
 
摘录人:耿苗
 
1.“中部崛起”战略助推中国复兴之梦
 
“中原定,天下安”,中国高层决策者日前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崛起”的概念一年多前在中国被正式提出,这项战略涵盖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个省份。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黄河孕育了夏、商、周以至汉、唐、宋等朝代的古代灿烂文明,它们奠定了我国在中世纪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基石;这里也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和能源基地,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但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部省份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观望者”。统计表明,1978年到2004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6%,中部地区只占26%。近10年,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增加了6倍,甚至还出现了中部经济增速落后于西部的状况。一度有评论认为,在东部繁荣与西部发展初露端倪之时,出现了中部“塌陷”。
 一些中部省份于本世纪初发出了立志“崛起”的誓言,而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日趋清晰,“中部崛起”最终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了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出中部地区本身。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制约。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民众对“中部崛起”这一战略表示出了普遍欢迎。在人民网有关新闻的留言板上,众多网民称中央高层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崛起”是“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一位网民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充分表明了决策者深谙“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被中国历史反复印证的规律;另一位网民说:“东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一日不能弥合,中国就一日不能‘崛起’。”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7版
 
2.中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已成熟
 
近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促进中部崛起与深化企业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中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促进中部崛起要以工业化为突破口。
     郑新立认为,中部地区当前经济加快发展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二是经济基础较好;三是发展的软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中部经济与沿海经济相比,也有三个明显滞后,一是工业发展滞后;二是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三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滞后。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劲集中使到突出的滞后方面,才能尽快缩短与沿海地区的差距。
     郑新立指出,中部经济腾飞要以工业化为突破口。中部各省都是农业大省,发展经济必须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作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工业化步伐。要想成为农业强省,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省。要把原有的、传统的、优势的工业行业做大做强,主要包括有色金属采掘和加工、煤炭、食品、机械制造四大产业。要大力发展新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沿海资金和外来投资。要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摘自新华网
 
3.中部崛起攸关现代化,要大事实办
 
作为与“沿海率先改革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联结的全新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在年初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从单元战略转向多元战略,从单体战略转向整体战略,一个“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全面形成。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条件好,在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对于这样一件“大事”,中部各省和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政策推进也必须体现出“实办”的效果。
没有中部的崛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部地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决定于中部,未来20年是中部崛起的20年,也是中国现代化加速的20年。没有中部的崛起,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就不可能完整,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落空。
没有中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就难以有效推进。中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在资源与技术的梯度转移过程中,中部地区既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转移,又要传递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的转移,起到联结东西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紧密的联系,无论在资源加工、资本供给、技术支持方面,还是在文化理念方面,中部与西部存在明显的同一性和互补性。中部与西部分工协作由来已久,产业成龙配套始终未断。如果没有中部崛起为支撑,西部大开发不仅会弱化这种联系效应,而且还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成本。
没有中部的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行一步,提前进入小康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东部的发展同样有中部的贡献,中部地区以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包括部分附加价值的转移,支持了东部。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东部地区仍然离不开这样的支持。特别是当东部发展受到土地、资源、能源和发展成本的限制,面临资本和企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情况下,中部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之地。
当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应加快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为此,国家应当根据中部发展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支持政策。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专业化的产业基地。重点支持中部地区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能源、新型材料工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布局并启动一批“中部崛起”重大工业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包括核电、化工、资源开发等重大能源、矿业开发、深加工类项目和重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类项目。
对中部地区采取更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允许中部地区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一个中部开发银行,放活金融机构,推进区域性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合作性的金融机构。推行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吸储资金,至少50%以上必须用于本地区的再贷款。同时,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中部地区发展相关基金、发行重大开发项目债券等。增加对中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向中部地区倾斜。
建立国家农业补贴机制。国家新增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扩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规模;增加粮食风险基金,实行粮食销区对口扶持产区政策;在中部地区扩大取消农业税的范围并逐步全部取消。实施中部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安全农业,建设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国家商品粮基地。
给中部地区以西部和东北同样的引资政策,以避免形成政策落差。推动中部地区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支持中部地区大交通、大流通建设,以真正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立体交通格局。在中部地区率先建立全国的粮食流通绿色通道。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4.中部六省如何崛起
 
    目前为止,中央如何促进中部发展还没有一个成形的文件,只是在2004年初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促进中部崛起”;以及在2004年6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湖北召开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五省座谈会,研究了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之后在2004年岁末,“促进中部崛起”再次出现在2005年的工作任务之中。
  但形势正在逐渐明了,2004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次年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五个方面,其中第四条显示要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并且在当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
  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中央有扶持中部省份的意图,但也有学者建议各省份不要对中央能给予的政策空间抱有太大希望。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的知名学者胡鞍钢曾经撰文指出“中部不要希望中央给东部一样的特殊政策,中部是普区,普区要享受特殊政策,就等于没有特殊政策。只有开发才需要特殊政策,要特殊政策的开发是超常的发展。特殊政策的含金量是为了补偿超常的机会成本损失。有特殊功能,才能享受特殊政策。不给特殊政策不等于不重视。”
  同时部分专家认为在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长期的区域战略重点的既定背景下,受资源供给的约束,中央政府不可能给中部地区更多的关照。这就决定了今后中部地区在发展战略的取向上,中部各省也不应该寄希望于中央政府在政策和直接投入上给予倾斜政策。
  可见,只有中部各省的自力更生,依靠自己,才有机会突出中部。而如何突起,从哪突破,是否成为中部中心城区,这些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是解决中部发展缓慢的理由。就如同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提出的“郑州-武汉-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两个大三角战略一样,只有聚中部各省之力,通过国家实施,才能促进中部大崛起。
  然而,在中央政策没有明确之前,一切都还是个悬念,中部六省依然在为争夺中部中心地区闹得不可开交。
-----摘自《小康》杂志
 
5.“中部崛起”安徽:徽商后辈潜龙在渊图谋再起
 
       安徽崛起—长江“金三角”和“T格局”谁领风骚
  安徽的本土经济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说,合肥、芜湖、安庆是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合肥是省会城市,芜湖是皖江“龙头”,安庆是皖江“龙尾”。当龙头昂起,龙尾舞动之时,必将形成一个“金三角”格局。
  但事实上,自皖江开发开放以来,人们期望中的“金三角”格局并未形成。取而代之的是“芜马铜”经济圈的日渐隆起,形成了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T”字型经济战略格局。
  2004年年底,安庆长江大桥落成通车,首次实现“飞架南北”。池州、安庆、巢湖、铜陵这“皖江四市”,逐渐成为安徽长江口岸的经济“据点”,成为带动省会合肥、辐射全省的安徽最重要的经济“明珠线”,在安徽“中部崛起”的大戏中也自然成为领衔的“主角”。
  其中的“主角”之一铜陵,是全国“8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已连续6年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铜陵市计委副主任都述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铜陵目前拥有多个“全国第一”。如以精达集团为代表的铜加工业,其特种电磁线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同时还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铜峰集团的电工薄膜生产能力,则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铜陵市已有上市公司5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铜陵板块”。2004年前3季度统计数字显示,该市4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高达86.2%,真正成为地方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泛长三角”时代—安徽能否夺得中部崛起的头彩
  “沿江通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一大战略。专家认为,安徽地处中部诸省的最东部,其地理优势是可以顺利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带和第一承接地。
  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师谢国忠,在2004年底考察了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后,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调查报告—《明天的太阳从安徽江西升起》。
  “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工资低廉,在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安徽和江西是首先接受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按照梯度发展的理论,下一步加速崛起的就是安徽和江西。”这位戴着宽边眼镜,自称“诸多预言都已成真”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爆出最新“预言”。
  相对与沿海地区,交通对内陆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制约性更强。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安徽省旅游经济的“重头戏”之一,交通也一度成为困扰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障碍。不过2004年底,状况大有改善。如徽杭(黄山至杭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程仅需2个小时。同时,也拉近了黄山乃至安徽和“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
对于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充满期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意兴阑珊:“有人讲,到那时侯,你想不发展都有人推着你发展,安徽经济将会出现一个发展的“井喷现象”。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点评:身为一个安徽人,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关注度自然是更高一些。在倡导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一政策的意义亦是不言而喻。既然目的明确,时机成熟,方案可行,所以我们没有不成功的理由。对过去有所交代,对未来有所期待,对现在认真对待,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态度,相信一个更好更平衡的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