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Basic Med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Zhej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6年,2007年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十二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单位,国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分中心。中心遵循“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提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原则,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宗旨,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重心,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了基础医学整合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分子医学实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比较人体形态学实验I、II和人体形态学基础等6门基础医学整合性实验课程。中心面向医学院、药学院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等多个学院、涉及临床医学5年制、5+3、8年制,留学生、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药剂等多个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硕博研究生开设64门的实验课程,年实验教学工作量35万人时数以上。
中心下设机能学、形态学、病原生物与分子医学三个分中心,一个信息学实验室,共有39个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7465平方米,仪器设备2661台套,总资产3725万元。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8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2人。拥有2个用于学生病原生物学实验的P2实验室,中心的软硬件资源能满足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教学需求。中心是“浙江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站”,用于人体解剖教学的尸体主要来源于无偿捐献。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目前国内办学层次最高、实验教学环境最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之一。近年来主持开发了国家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和三个浙江省级一流课程,“生理科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浙江省精品课程, 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中心主编实验教材3本,参编6本,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8个,发表一级和核心期刊以上的教学论文20余篇,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4项,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中心实验教学网站网址:http://10.71.148.20/virlab/
病原生物与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分中心(Pathogen Biology and Molecular Medicine Experiment Sub-center)
病原生物与分子医学分中心位于医学院教学楼A楼4~5楼和B楼4~5,共有教学实验室11个,教学辅助用房19个,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人,年均完成约9.8万实验人学时数。
分中心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分子医学实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三门实验课程。主编出版了《分子医学实验技术》和《感染与免疫学实验教程》两门整合课程的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分中心现有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和微课等实验教学资源66个,对于现实中难以开展的实验项目以线上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分子医学实验”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整合,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系列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并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开发了国内外唯一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虚拟仿真实验”,并获得了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称号,将先进的实验技术引入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整合课程将病原学和免疫学的知识点进行打通,大幅度地提高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内容的比例,在整个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讨论式实验教学方法,并采用案例引导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新建的病原生物学P2实验室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教师和环境的安全。
“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新开实验课程,努力按照混合式“金课”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自主开发的“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获浙江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称号。
机能实验教学分中心(Functional Experiment Sub-center)
机能分中心位于医学院教学楼C楼4-5楼,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实验室组建而成,共有6个动物实验室、1个人体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7人,主要承担生理科学实验、生理学、药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和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年均完成10万实验人学时数。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以“医学科研基础”为起点,通过“阶梯式科研实践训练”(基础à综合à自主创新)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阶梯式培养和提高。其中,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采用“在线课程资源、翻转课堂及现场实验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性实验包括学生自主选题、开题、立项、实验和答辩等科学研究全过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生理科学实验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等知识与技能自主开展科研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课程组注重教学条件建设,主编出版《生理科学实验教程》,自主研发了具有先进水平的生理科学仿真实验系统,建立校内、校外的课程在线学习网站,实验室积极配合研究创新性教学,实行实验室预约开放制度,形成了适应于研究创新性教学实验的环境。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经过持续改革和不断完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医学院特色研究型课程,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2016年获得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4项,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形态实验教学分中心(Morphological Experiment Sub-center)
形态分中心位于医学院教学楼B楼1~4楼、地下一层,使用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室组成,设有解剖实验室9个(7个数码互动解剖教学实验室和2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6个。现有专职实验教学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5人,主要承担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人体形态学基础实验、比较人体形态学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和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年均完成约10.5万实验人学时数。
形态分中心全面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形态学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本平台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病理大体标本库、数字切片库、微课程资源库、试题库、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考试平台、VH Dissector可视化虚拟人体解剖学软件和中英文授课录像等。通过平台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互动、考核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最大化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资源—教学互动—考试—评价”一体化。
面向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开设“局部解剖学”、“人体形态学基础实验”、“比较人体形态学I”和“比较人体形态学II”等四门实验课程,其中人体形态学基础实验、比较人体形态学I和II为基础医学整合性实验课程,按人体系统或器官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实验整合为宏观、微观下的人体正常、异常结构比较实验,三门课程学时数为160学时,实验项目数40项。依托形态学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TBL等课堂教学改革;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进行电子作业递交批改和随堂测验,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和改进。
医学信息实验室(Medical Information Laboratory)
信息学实验室位于医学院综合楼3楼,实验室面积323平方米,共有两个网络教室,128个学生机位。实验室现有专职实验教学技术人员2人,主要承担医学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以及教学信息化平台的维护工作,年均完成约3万实验人学时数。
面向临床医学开设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是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科学,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探索如何利用现代医学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卫生保健服务以及人类健康水平的理论与方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