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课程组

来源 : admin     发布时间 :2010-05-05    浏览次数 :32967

 一、课程组负责人简介
   
 

王建莉: 女
出生年月:1963年4月8日 最后学历:医学博士
职称:浙江大学免疫系主任,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8-1986.8 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 学士
1986.9-1989.8 第二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硕士
1989.9-1992.8 海军医学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助研
1992.9-1994.7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免疫室 博士
1994.8-1996.10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讲师
1996.10-1998.10 美国克里夫兰临床医学中心 博士后
1998.11-1999.7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 讲师
1999.7-1999.9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 副教授
1999.9-2000.10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症中心 Research Associate
2000.10-至今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教授
2003.9-至今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2006.9-至今 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系 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树突状细胞相关的免疫学及其来源的免疫新分子的克隆和功能的研究;以及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二、 课程组师资队伍组成

免疫学系主任:王建莉             
课程组组长:王建莉                  
教学秘书:翁莉霞
主讲教师:王建莉、夏大静、王青青、鲁林荣、陈玮琳、陈建忠、陈 玮、王晓健
普通教师:沈建根、翁莉霞、王迪

 
 三、 课程组目前承担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授课对象 必/选修课 是否精品课程
医学免疫学(甲) 18121500

 

临床医学(七年制)
口腔医学系
 

 

校精品课程
Medical Immunology 18121770

 

留学生 必修
免疫学 18121630

 

预防医学系 必修
细胞分子免疫学 18197020

 

基础医学系 选修
临床免疫学 18197060

 

临床医学(七年制) 选修
微生物与免疫学 19120440

 

药学、药剂专业 必修

 

 
 四、 课程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

1、编写和出版的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 副主编 参与教师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临床基本与免疫 邵传森
朱圣禾
 

 

夏大静
陈玮
沈建根
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医学免疫学 邵传森
周丽萍
夏大静
陈玮琳
林巧爱
沈建根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医学免疫学 潘建平
邵传森
 

 

夏大静
陈玮琳
沈建根
陈玮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 张丽芳
张立煌
 

 

夏大静
潘建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2月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沈建根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9月
免疫学实验技术 沈建根
鲍建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
医学免疫学实验CAI课件 沈建根 鲍建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HLA的检测视听教材 鲍建芳 沈建根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医学免疫学(甲)》、《Medical Immunology》、《免疫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临床免疫学》以及《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均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双语教学课程《医学免疫学(甲)》与全英教学课程《Medical Immunology》均采用英语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制作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医学免疫学实验CAI课件、HLA的检测视听教材。

3、教改项目
1)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医学免疫学实验CAI课件、HLA的检测视听教材。
2)免疫学综合性实验《免疫细胞的分离及NK细胞活性测定》,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4、获奖情况:

1)王建莉老师荣获2008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沈建根老师荣获2002年浙江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2002年浙江大学优秀德育导师和2003年浙江大学王惕吾优教奖,1995年3)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夏大静老师2003年荣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荣获加拿大CIHR-RPP博士后奖,2007年被评为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
5)王青青老师2003年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五、 本课程组特色和创新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有机地结合板书,力争在有限的课堂上将知识生动的讲授给同学们,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教学
近几年我们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开展综合性实验《免疫细胞的分离及NK细胞活性测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培养青年教师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包括青年教师系统听专业及相关专业理论课;进行青年教师培养性听课;选送青年教师赴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进行英语教学;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实验及总结工作,并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