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悠久,源于1914
浙江医科大学医用化学教研室(简称医化),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开设医科,1913年增设药科。1914年修建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建校初期,课程设置主要仿效国外的医科大学。医科、药科的主要课程均包含医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卫生化学、制药化学等化学类课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任教医化课程的教师为主体组建浙江医科大学医用化学教研室,隶属于药学系。时任药学系主任单志武,副主任方瑞英,总支书记楼爱珍。首任医化教研室主任为陈民华。1977年恢复高考,浙医大医学教育教学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一些新的系部、教研室得到调整优化,医化教研室从药学系析出 ,重组后归浙医大基础部管理。从医化实验室、到医化课程、再到医化教研室,几十年的光阴荏苒,历经沧桑,不断发展。四校合并前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医化教研室在党的建设、师资队伍、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并入浙大的后二十多年,医化教师在各自岗位砥砺前行,书写新的篇章。
二、 党建引领,成果斐然
基础部医化教研室与医用物理教研室的教师党员归属一个基层党组织——基础部第二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多位教师深度融入基础部、人事处党政工团等部门工作,张治益任基础部党总支书记,沈王兴任基础医学院办公室主任,陈学平任师资科科长、基础医学院旅游发展公司法人代表,陈泽华主参旅游发展公司开发,林海南参加学校hope基金会工作,宣贵达参与基础部团委工作,郑永泉协助基础部工会开展活动等。医化教师在基础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工作业绩得到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肯定。陈学平荣获浙江省优秀班主任称号,沈王兴获评浙医大优秀共产党员,教工党支部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
三、 师资雄厚,多元发展
1982年之前,即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毕业生进入医化之前,医化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2人:陈民华、夏国屏、张治益、田芝洁、吴光华、林颖、林海南、陈学平、陈秉君、熊圆、丁菊芳、骆文莹。实验室教师4人:吴每联、俞剑萍、林辉、陈泽华。1982年开始,随着77级高校毕业生的加入,医化教研室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有23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入医化。他们是:钱卫星、杨新才、沈王兴、郑永泉、钟建华、祝海娟、马敏、周燕杭、张章熙、马焕政、廖志银、宣贵达、郑豪、吴百乐、苏卓毅、邵月飞、张培敏、章小波、沈莉萍、边平凤、陈建、崔艳丽、唐坚。这其中,1987以后进的教师以硕士毕业生为主。在这期间,还有来自遵义医学院、新疆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的4位进修教师,部分教师因工作需要或出国深造离开医化。至四校合并时,医化共有副教授10人,其它职称教师9人。随着年代的更迭,陈民华、夏国屏、陈学平先后出任医化教研室主任,田芝洁、林海南、陈学平、陈秉君、沈王兴、宣贵达先后任医化副主任。吴每联、陈泽华先后负责实验室管理。张治益、陈学平、沈王兴(任或兼)学校部处党政工作。其间,余应年为基础部主任,来茂德为基础医学院院长,阮晓声任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季午、郑树、陈昭典前后为浙医大校长。
四、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螺蛳壳里做道场,医化教研室早期的办公教学条件是艰苦的。医化内设二个教学大组,即基础化学组和有机化学组,前后为大一本科生开设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二门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这些课程主要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该专业每年招12个班300余名学生,后来又增加了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医学营养、基础医学等本科专业。除本科专业外,医化还承担成人教学、医学大专等学生的教学任务。八十年代医化仅有三间位于医大五号楼一楼的办公室,合约50平方米,近二十人挤在一起办公。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则集中于化学平房进行,有3个教学实验室、1个准备室、1个天平室。每周有十几个班的学生实验,每个实验室容纳30余名学生。实验条件简陋,除一些玻璃器皿,仅有阻尼分析天平、pH计、旋光仪、折光仪、恒温水槽、电加热套、显微镜、循环水泵、熔点仪、离心机等常规仪器。九十年代初,随着浙医大三号楼的启用,医化教研室由药学系楼搬至三号楼八楼一层楼,办公和科研用房面积共约600平方米,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得到质的改善。以此同时,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部成立机能中心,医化实验室并入机能中心。杨秋火、陈学平先后任机能中心主任,陆源、陈杻青、陈泽华任副主任。机能中心位于三号楼北侧,紧挨着三号楼。化学实验室从此告别平房,搬至机能中心一楼,新建4个学生实验室、2个准备室、2个天平室。学生教学实验室的改善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迎接教学评估等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也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合适场所。医化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医学系12个行政小班,分三个大班上理论课,口腔、营养、公卫、预防4个行政小班合一个大班上理论课。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课周学时均为6。合计768学时。同步进行的实验课分16个小班进行,周学时为4,合计学时2048。理论课和实验课总课时2816。另外还承担成人教学的化学教学任务约800学时。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三尺讲台,严谨教育教学的是医化人的优良传统。
医化教研室高度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八十年代,新进教师只能上学生实验课。讲师才是有资格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助教必须全程听课,先做学生,学习主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念,领悟教学技能。通过批改学生作业,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现学生易错点,反馈给主讲教师。经过多轮听课,集体备课,试讲点评,晋升讲师等流程,年轻教师才能走上理论课的讲台。因此,医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
医化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1983年浙医大为石油部代培二个班的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这批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医化任课教师耐心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扶,使他们顺利适应浙医大的学习和生活。1988年,浙医大实施1、6班试点,即医学系新生的1班、6班组成一个重点教学班,试行英语中文混合授课。医化积极响应,选派邵月飞、沈王兴、苏卓毅等青年教师,精选英文教材,中英双语教学,英语出题答题,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医化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教材建设。医化作为中华医学会医学化学分会成员单位,积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每二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医学化学学术年会。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高校交流密切,协作编写多部教材,张治益主编《医用基础化学》、《基础化学教程》,陈秉君副主编《有机化学》、《医用化学》等理论课教材,沈王兴副主编《医用化学学习指导》配套教材。另外,医化还主编多本实验教材。
医化积极参与学生管理育人工作。八十年代,陈学平、熊圆、陈秉君、沈王兴、郑永泉、钟建华等多位教师兼职学生班主任,协助学生年级办公室开展新生始业教育、形势政策辅导、学生班团建设、困难学生帮扶、学年奖学金评定等工作。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亮灯引路。
五、 科研创新,稳步推进
八十年代,医化教研室仅有三间教师办公室和三个学生实验室,空间的限制客观上影响了科研的开展。夏国屏、吴光华参与药学系“农作物用药井冈霉素”的研发等课题。陈秉君、郑永泉、沈王兴探索了松针饮料的开发和鸡冠中透明质酸的提取。九十年代初医化搬进三号楼,实验场所得到改善,同时创新创业的春风吹进校园。夏国屏、郑永泉、钟建华、陈秉君等教师开展桂花甜酒酿的工艺开发。宣贵达、钱卫星、郑豪、边平凤等在职攻读硕博,部分教师得到横向课题的资助,科研资源逐渐得到拓展。钱卫星的新药研发、崔艳丽的药物膜分离、宣贵达的P450、郑豪的海洋医药、张培敏的电化学、吴百乐的有机合成等各个科研方向均有新的进展。1999年宣贵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0年崔艳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00年医化开始接收药学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指导,同年招收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六、 四校合并,续写辉煌
1998年浙医大并入新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医用化学教研室更名为浙大化学系医用化学研究室,沈王兴、宣贵达、郑豪先后任医化主任兼系主任助理。2001年宣贵达代理系教学副主任。2005年郑豪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副主席。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启用前,医化教师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基本还在浙大湖滨校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号楼的隐身,医化教师逐渐从湖滨校区融入到浙江大学化学系,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挥光和热。
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多位教师去兄弟院校就职并作出显著成绩。郑豪,浙大海洋学院教授,博导。曾任浙江大学海洋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海洋医药、海洋溶解有机物、海洋污染追踪与修复、海洋防腐、海洋电化学传感器等方向均有深入研究。主编《工程化学实验》。宣贵达,浙大城市学院教授,硕导,曾任浙大城市学院教务部副部长、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8项,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教材4本,参编3本。沈王兴,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创始人之一,曾任浙大城院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兼副院长,曾获感动杭城十佳教师、浙江省最美教师提名奖、浙江省教育影响力人物、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百年医化,弹指一挥间。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医化人以严谨求实的教育教学态度,为人谦和的处世为人之道,传授知识,立德树人,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已成名医专家业界精英。医化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无论是30多年前的绍兴探古九溪踏春,还是近几年的每年一聚,医化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让我们保持一颗年轻乐观的心,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期待下一个医化节。
(备注:此文由沈王兴汇总执写。林辉、宣贵达、陈泽华等提供照片文字素材,陈学平、郑豪、郑永泉等传阅补充,在此一并致谢。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浙大医学院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