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本学期第四期“教授有约”系列活动在学院咖啡厅举办。此次“教授有约”活动邀请到的嘉宾是优秀校友——神经药理学方向的胡薇薇教授。针对学生们面临的科研中迷惘倦怠期以及未来人生规划,胡薇薇教授给出了相应的指导与见解。
首先,在科研中难免会遇上“拦路虎”,在课题的推进上往往存在着各种困难,因而压力与焦虑在所难免。一方面,需要思索是否是自身能力的问题,如果能力上还需要提升,那么就需要多向他人学习。另一方面,和导师的充分交流是很重要的,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难与想法,思考是否在课题设计上进行调整,并开展有计划的探索性实验来解决问题。
其次,很多学生在科研中会遇到倦怠期,我认为有几种解决方式:第一,与导师交流,让导师了解学生状态,给与一定的缓解期,帮助疏导及时走出焦虑期。第二,与实验室人员多交流,寻求帮助,互相学习,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第三,健康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倦怠,有规律的生活,合理安排实验,通常一周内安排好固定的实验、数据处理和文献查阅时间,当然也需要有娱乐放松,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科学规划未来
就基础医学方向,很多同学都比较困惑今后的分岔路口该如何抉择——是否需要读博士深造?读完博士后该干什么?是要去高校、研究所、企业还是哪里呢?……
就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与职业方面的考虑来看,目前大多研究工作均需要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会获得更系统更完整的训练,从而具备更扎实的研究能力,因此继续深造会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就毕业后就业方向该如何选择,我认为首先需要问清自己这两个问题:对科研有无兴趣?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
针对毕业后做博后、进高校、研究所、企业科研岗等这些岗位,通常需要经历设计课题、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等这样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并具备专业的科研能力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如若相应的兴趣或能力欠缺,那么行政部门等这类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或许是个不错的去向。